查看原文
其他

西安清真大寺斋月的 “苏布哈”(赞辞)

2017-06-02 白 丁 中穆平凉社区
点击上方“中穆平凉社区”关注我们

信仰 清真艺术 | 阿訇

 ★推荐阅读★

西安化觉巷清真寺,世界唯一的中国园林式清真寺(图文)

【文化】西安清真大寺 历代牌匾楹联鉴赏

【文史】慈禧 光绪皇帝与西安清真寺

兰文革 ‖ 西安回坊人过的生活,是大城大节小日子


一段朴实无华的念辞,

一个传承千年的“叨热”,

记载了一个民族千年的文化基因。

2017-06-01 白 丁 西安回坊



西安清真大寺斋月的

“苏布哈”(赞辞)


白  丁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n0157el1fpd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 西安清真大寺的长苏布哈只在斋月初、末、盖德尔夜和每周四(夜前行之主麻夜)赞念,其余时间赞念短苏布哈,整个斋月大约7-8次。赞念长苏布哈讲究吐纳、显隐、主次、递进、明暗、悲凉、发于心,止于情。千百年来,接辈传辈,赞念了一代又一代。

每逢斋月来临,苏布哈是入斋的标志,是封斋人的情怀,是斋月结束的喜庆,是功修蒙安拉承领的望想!一呼一吸、一高一低、一引一随、一念一帮、一明一灭、饶恕与求祈、害怕与指望、淡泊与满足、顿亚与后世,融入了穆民的人生态度,也打开了穆民精神世界的大门。

关于吐纳:念到安拉的德行时,一定要满口气,吸足吐尽,体现一呼一吸之间都是满满的赞主之情,赞词中始终没有“安拉”的尊名出现,这并非疏忽,而是心中的大敬畏,只强调“他”的大德大能,“天监在兹”,“他”是“你”和“我”之外的第三者存在,是创造者、监管者、宰制者,这是心灵的“泰算悟夫”,是“自我寂灭”状态的入口,是暂时脱离现世“顿亚”的一种清洁境界,赞辞的重复是阿拉伯语修辞的力量体现,其目的是不以辞害意,不繁忙、不思量,归顺本来就是一件简单的事,恰似一呼一吸之间,是天道,也是人道;

关于显隐:长苏布哈赞念始于无息之间,近于默声,辗转间才有了正常声调,随后一节高于一节,一调高于一调,赞到“主啊!我们向你祈求天园!祈求你让我们免遭火狱的惩罚!仁慈中最仁慈的主啊!”这最后一节时,帮苏布哈的赞者,用尽全身的力气,声调几乎破嗓,借轻度窒息达到“无我”状态,沉浸在对安拉慈悯的渴望当中,这是长苏布哈的显意;它的隐意是借助显隐的方式,重现穆圣*在宣教初期从秘密到公开的过往历史。是《古兰经》“他的确知道显著的和隐微的言行”(87:7)的一种功修践行。以穆圣*宣教的显隐反衬赞者自身的内心思忖、言行举止,以及生命中的几个状态:穷与达、富与贵、少与壮等等。无论显隐都来自安拉的定度。晨礼邦布达之后的“维尔迪”每天都在念“真主确已使万物各有定数”(65:3)。

关于主次:长苏布哈浑然一体,经意不经意之间,似乎也有主次之分。每次转折时,都有“拉伊斯”起头领念,音调的高度也随之抬升。教门的知识讲究师承,“学者是万圣的继承人!”。中国传统盖底目的教坊制度是“四掌教制”,阿訇、伊玛目、三道、穆扎维尔,阿訇是客座,最好是从异乡搬请而来,以此保证学问的流动,所谓流水不腐、户枢不蠹;伊玛目是本地人,是当地教门好坏的第一责任人,是清真寺的教长、学校的校长、在地的乡长;三道是清真寺的功能设置,包括嘎堆(督教-教法说明官)、哈推布(宣教-主麻讲卧尔兹者)、穆安津(鸣教-念邦克者)、哈菲兹(小学督办),这样的架构,虽不强调教阶,但也各司其职,有庠有序。长苏布哈的起承转合也秉承了这样的秩序,在“陀莱盖提”的道路上,不能抢先、不能滞后,追随师承,循序渐进,水到渠成。

关于递进:长苏布哈赞辞的吐纳、显隐、主次是工具、是方法,其目的是逐层的递进,以放下自我的顺从开始,再完成“若侯”的修为,借此达到心灵的真境,与神智浑化为一。苏布哈的内容是逐级升腾的工具,安拉的尊严、伟大、万有、无垠,祂不生不死却掌握生死!认得清,好用功!用尽全力的呐喊甚至于大脑短暂的缺氧,完全是无我的状态,没有了自身的牵绊,自然也无需任何工具,一句“赞主清静,无法无力,仅凭伟大安拉的定度!”,这就是“叶给尼”!这就是“泰格迪勒”!

关于明暗:长苏布哈分两条平行线,主线是每四拜之后不变的苏布哈赞辞,或曰明;次线是二、六、十、十四、十八拜之后的“雅姆”,或曰暗。一明一暗,完成了“泰热维哈”间歇拜的形式。苏布哈赞辞是对“他”的无限赞美,“雅姆”则是信仰的表白和羸弱之人对大能主的求祈。“翻转心灵和视野的主啊!......,唯有安拉可以让我们心安理得!这样的委托者、掌管者、援助者太美妙了!”一明一暗,也是正主命和副主命的交代,或者是个人主命和社区主命的一种要求,完成个人五功的同时,也要关注穆斯林大众的事业。在这个层面上完善伊玛尼、伊斯俩米、伊哈撒尼的完美统一。

关于悲凉:伊斯兰信仰是异质文化,穆斯林是从沙漠走来的“陌生人”。千百年来,无论是主动融合或被动同化,“乌玛”的肌肤上都多多少少留下了一些烙印,穆斯林群体的不善言辞,抑或是有意识地不做解释,倔强内化成一种苍凉,共同的民族记忆,忘却了欢乐,牢记了悲伤,反映在“尔迈力”的念辞上,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如泣如诉的悲凉,坊间称之为哭叨热、或曰哭腔,也只有这种男人后嗓发出的悲凉,无需铺垫,可以直指人心!

西安清真大寺斋月的长苏布哈已经念了一千多年,一段朴实无华的念辞,它的“叨热”比内容更让穆斯林大众熟知,无论是它的从容不迫、娓娓道来,还是高亢、苍凉,“叨热”响起,听者屏息,千回百转、余音绕梁,是坊民的传统,也是他们的文化基因。

 免责声明:     本文来源于网络或作者推荐,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转载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侵犯版权,请告知我们。

微信号:pl-muslim

 邮箱:939714321@qq.com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